
琳琅滿目的歷史記憶饗宴 ——六月·台北·《無法離開的人》·觀影篇
《無法離開的人》不但是客觀的歷史紀錄,亦是屬於每個人的感性經歷和回憶,並且構成了迥異背景觀眾遙相呼應的深切共鳴。電影和展覽不但承載著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回憶,亦連結著來自不同年代和不同地方的人,滙聚成一股巨大的關懷、勇氣和尊嚴的力量。

艾塞默魯論科技、權力與進步
電腦本身其實並不具備什麼「智力」,它只是集思廣益地挪用了大家的集體智慧。主流經濟學家總是對私有產權推崇備至,怎麼就是對數據產權的問題噤若寒蟬呢?
看罷艾塞默魯的新作後,令我愈來愈有理由相信:其他主流經濟學家的主張,基本上都是在給權貴擦屁股,與普遍人的利益背道而馳,他們絕對是一班該死的無恥之徒!
《寶博朋友說》:一次難忘的訪談
設想那些主責官員也只像個「sell屎」,一味只懂搞roadshow自吹自擂,無法以更遠大的視野進行政策規劃,試問香港又如何能在這場智能革命中倖存?


科技奇點、經濟奇點、制度拐點
陳冠中先生的這篇文章,大概已是七、八年前的作品,但在當下人工智能來勢洶洶之際,讀來尤覺文章較時代超前了很多。其主要洞見在於制度拐點——也就是在經濟奇點和科技奇點來臨前,由於大規模失業浪潮、社會經濟矛盾嚴重激化,必然構成政治和政策層面的震盪。

當NFT書碰上傳統書店
傳統上,實體書店絕非只是一個消費場所,它同時承載著文化承傳、思想交流以至公共空間的重要功能。假如實體書店將隨著實體書的消失而面臨淘汰,則我們的社會亦會變得面目全非。

擁抱多工和斜槓的自主出版實驗
當智能革命全面顛覆就業市場之際,大家實在毋須有任何憂慮——皆因無論擁用什麼專業或技能,皆必然很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憂慮也沒有用!反過來說,如何在傳統僱佣關係以外,尋找到另類生計來源以至生活意義,才是最值得大家認真思考的問題。

如何看YouTube上的「萬字詳解」?
在YouTube上,我們經常都會看到「萬字詳解」這類標題,意味著頻道KOL曾做過認真研究,上載的影片內含高質深入的內容——作為一個文字人,我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何KOL不把「萬字」底稿單獨拿出來分享呢?

從NFT書的封面說起
相對於普通電子書來說,NFT書更加像某種簽名珍藏版,它為原可無限量複製的電子檔案,注入更加多的人情味和溫度,令作者和讀者建立一種獨特的聯繫。但它所蘊含更實質和具體的意義,在於通過嶄新模式的實驗,或有可能突破現存出版的困局。

當文字出版遇上社交媒體
只要到YouTube上搜一下,關於ChatGPT的影片已成千上萬,為何還要專門出書探討呢?我心知無力轉型成一個YouTuber,只好繼續在已經沒有人看書的時代,寫下可能全無讀者的著作!但作為銅幣的另一面,則是在這個什麼都即食、即棄的年頭,力求留下起碼較為嚴謹認真的、或許能長遠保存的時代紀錄。

40年後重看《烈火青春》
《阿飛正傳》和《烈火青春》的角色,均是既活在、又抗拒上一代的蔭庇。差別只在於:旭仔尋親的目標明確,只是功敗垂成;Louis只是為了出走,要去哪裡?其實根本沒有目標。
放諸40年後的年輕人,又能帶來怎樣的啟示?

新海誠總是為香港人打氣!
正當新海誠完成「災難三部曲」——《你的名字》(2016)、《天氣之子》(2019)和《鈴芽之旅》(2022),過去幾年香港也經歷了災難性的變遷;新海誠說的是天災肆虐下的日本,恰巧卻與人禍摧殘的香港構成微妙的對照。
Loading…
Something went wrong. Please refresh the page and/or try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