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本身其實並不具備什麼「智力」,它只是集思廣益地挪用了大家的集體智慧。主流經濟學家總是對私有產權推崇備至,怎麼就是對數據產權的問題噤若寒蟬呢?
看罷艾塞默魯的新作後,令我愈來愈有理由相信:其他主流經濟學家的主張,基本上都是在給權貴擦屁股,與普遍人的利益背道而馳,他們絕對是一班該死的無恥之徒!
電腦本身其實並不具備什麼「智力」,它只是集思廣益地挪用了大家的集體智慧。主流經濟學家總是對私有產權推崇備至,怎麼就是對數據產權的問題噤若寒蟬呢?
看罷艾塞默魯的新作後,令我愈來愈有理由相信:其他主流經濟學家的主張,基本上都是在給權貴擦屁股,與普遍人的利益背道而馳,他們絕對是一班該死的無恥之徒!
設想那些主責官員也只像個「sell屎」,一味只懂搞roadshow自吹自擂,無法以更遠大的視野進行政策規劃,試問香港又如何能在這場智能革命中倖存?
NFT 書的出版方式降低了出版的門檻,有助作品流通,讓作者、讀者、出版社及出版業共贏。
陳冠中先生的這篇文章,大概已是七、八年前的作品,但在當下人工智能來勢洶洶之際,讀來尤覺文章較時代超前了很多。其主要洞見在於制度拐點——也就是在經濟奇點和科技奇點來臨前,由於大規模失業浪潮、社會經濟矛盾嚴重激化,必然構成政治和政策層面的震盪。
傳統上,實體書店絕非只是一個消費場所,它同時承載著文化承傳、思想交流以至公共空間的重要功能。假如實體書店將隨著實體書的消失而面臨淘汰,則我們的社會亦會變得面目全非。
當智能革命全面顛覆就業市場之際,大家實在毋須有任何憂慮——皆因無論擁用什麼專業或技能,皆必然很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憂慮也沒有用!反過來說,如何在傳統僱佣關係以外,尋找到另類生計來源以至生活意義,才是最值得大家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YouTube上,我們經常都會看到「萬字詳解」這類標題,意味著頻道KOL曾做過認真研究,上載的影片內含高質深入的內容——作為一個文字人,我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何KOL不把「萬字」底稿單獨拿出來分享呢?
相對於普通電子書來說,NFT書更加像某種簽名珍藏版,它為原可無限量複製的電子檔案,注入更加多的人情味和溫度,令作者和讀者建立一種獨特的聯繫。但它所蘊含更實質和具體的意義,在於通過嶄新模式的實驗,或有可能突破現存出版的困局。
只要到YouTube上搜一下,關於ChatGPT的影片已成千上萬,為何還要專門出書探討呢?我心知無力轉型成一個YouTuber,只好繼續在已經沒有人看書的時代,寫下可能全無讀者的著作!但作為銅幣的另一面,則是在這個什麼都即食、即棄的年頭,力求留下起碼較為嚴謹認真的、或許能長遠保存的時代紀錄。
在《十七歲的帝國》中,Utopi-AI並沒有被少數權貴精英把持,反而能繞過自由民主體制常見的議會政治和官僚架構,直接訴諸民意作為決策的基礎——高高在上的超級電腦並不一定背叛普羅大眾,科技讀心術仍被用作服務市民的利益,人工智能依然能夠遵行人本主義和自由民主的原則——全視乎人的意願和制度的設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