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早已累積了她自身的能量,彷彿已經擁有自己的生命和軌跡,與自上而下的權力或資本邏輯相抗,並且迸發出各種難以規矩和逆料的後果。這大概亦是令城市變得有趣的主要方程式……

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早已累積了她自身的能量,彷彿已經擁有自己的生命和軌跡,與自上而下的權力或資本邏輯相抗,並且迸發出各種難以規矩和逆料的後果。這大概亦是令城市變得有趣的主要方程式……
直至著手準備手頭這個研究,我才匆忙地搜尋過去廿多年的香港影評,並且發現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學術出版。不過發覺最有用的,還是張美君教授的《幻魅都市》(2020)。那是在灣仔集成中心SINCEConceptStore偶然見到的……看著看著,方驚覺張美君已於2015年逝世,才知我原是何等的孤陋寡聞!
由於參與了理工大學一些新課程的事務,最近有機會訪問不同領域的校友,可說是再一次大開眼界,令自己的知識領域擴濶了不少。相信大家都可能知道,特區政府設有「社創基金」(Soci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und),對近年香港社企發展也有一定印象。但究竟不同理念背後代表的是什麼,往往卻又難以說清……
社會科學早已脫離實證主義的霸權時代,並逐步走出後現代主義的虛無迷宮。時至今日,沒有人會期望再以「巨型理論」(grand theory),作為描述和解釋社會經濟現象的萬應靈丹。在全球化和互聯網的時代,愈趨繁雜和流動的社會關係,亦有賴更靈活和富創意的研究、教學和實踐的方法,取代僵化靜態的概念和理論框架,探索社會經濟發展的動態可能性和可行性……
魚蛋革命肇因於捍衛小販作為「本土文化」,原來亦是出於對重奪城市空間的號召。但在社群網絡動員模式的局限下,最終卻難以緊密扣連小販的具體處境,令捍衛「本土文化」難免淪為空洞的綱領……毋須植根於客觀社會場景的突變契機,通過關鍵少數抗爭者開創新的局面,就更加充滿列寧式先鋒黨的影子。與其說這些人是盲動的群眾,倒不如說是預知社會前路的先知精英……
啟蒙運動之後的現代城市,力求把人帶到街道和廣場,體驗炫目的科技和物質成果。但現代的規劃師卻往往陷入難以自拔的矛盾中──科技旨在建立統一完美的城市規律,但活在其中的人卻常常胡亂盲動,廣場更往往被暴民羣眾佔據──而結果,竟化作一種意想不到的凌亂美……
以往「非正規公共空間」如傳統市集,往往總是公權力和基層弱勢角力的場所,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通過微觀層面的肢體互動,不斷重新界定各自的「勢力範圍」,甚至每天廿四小時皆在轉化中。箇中既涉及種種明文規定,但更多時是灰色地帶的磋商和妥協。而所謂大都會「現代化」的過程,亦是一個將理性官僚的冰冷面孔,不斷強加於靈活多變的民間智慧,最終將多元差異悉數磨平的過程……
不同社會群體提出各種權利訴求,爭奪公共空間的話語權和使用權,撇除那種極狹隘的功利主義取向,以「擠塞」來描述公共空間的管理問題,其實亦確有其可取之處。城市空間的「雜」、「亂」,乃是現實中相當普遍的現象;問題是Webster只片面看到「擠塞」帶來的負面社會成本,卻看不到它所帶來的「旺」、「繁」、「盛」,其實是極為重要的正面社會效益。私有化作為將社會成本內化的過程,亦往往將城市空間的多元開放性同時消滅,也就是要把嬰兒和污水一併倒掉……
在此嘗試提出「城市共同體理論」的假說,以作為日後進一步探討的概念框架。這同樣利用辯證法處理普遍與個別、又或抽象和具體之間關係,並且在相當程度上,亦涉及「結構﹣行動者辯證」以及「空間﹣地方辯證」二個面向……
若站在2015年回首前塵,以馬克思主義約160年的歴史計算,葛蘭西和波蘭尼正好置身中段的轉折期,亦是兩次大戰之間風雲變幻的時代……葛蘭西在1926年被墨索里尼囚禁,直到1937年逝世為止,期間卻寫下了不朽名著《獄中扎記》;波蘭尼亦因為法西斯的壓迫,在1933年從維也納移居倫敦,並於1944年出版了代表作《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