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ion St. Mary’s寄宿學校新骸骨發現

自從Kamloops發現大量骸骨而震驚全球,位於加拿大各地的寄宿學校,亦相繼展開搜索工作。自2022年8月起,St. Mary’s開展了地下雷達探測工作,鄰近Chilliwack的Coqualeetza Residential School和Yale的All Hallows Residential School,亦有同類工作正在進行。在2023年9月20日公布的報告…

琳琅滿目的歷史記憶饗宴 ——六月·台北·《無法離開的人》·觀影篇

《無法離開的人》不但是客觀的歷史紀錄,亦是屬於每個人的感性經歷和回憶,並且構成了迥異背景觀眾遙相呼應的深切共鳴。電影和展覽不但承載著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回憶,亦連結著來自不同年代和不同地方的人,滙聚成一股巨大的關懷、勇氣和尊嚴的力量。

Acemoglu on Technology, Power, and Progress

Contemporary AI, relying on big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appropriates personal data through intelligent surveillance. Computers themselves do not possess any “intelligence”; they simply make use of collective wisdom. This rais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data ownership”…Mainstream economists have always extolled the virtues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so why are they so silent on the issue of data ownership?

艾塞默魯論科技、權力與進步

電腦本身其實並不具備什麼「智力」,它只是集思廣益地挪用了大家的集體智慧。主流經濟學家總是對私有產權推崇備至,怎麼就是對數據產權的問題噤若寒蟬呢?

看罷艾塞默魯的新作後,令我愈來愈有理由相信:其他主流經濟學家的主張,基本上都是在給權貴擦屁股,與普遍人的利益背道而馳,他們絕對是一班該死的無恥之徒!

科技奇點、經濟奇點、制度拐點

陳冠中先生的這篇文章,大概已是七、八年前的作品,但在當下人工智能來勢洶洶之際,讀來尤覺文章較時代超前了很多。其主要洞見在於制度拐點——也就是在經濟奇點和科技奇點來臨前,由於大規模失業浪潮、社會經濟矛盾嚴重激化,必然構成政治和政策層面的震盪。

當NFT書碰上傳統書店

傳統上,實體書店絕非只是一個消費場所,它同時承載著文化承傳、思想交流以至公共空間的重要功能。假如實體書店將隨著實體書的消失而面臨淘汰,則我們的社會亦會變得面目全非。

擁抱多工和斜槓的自主出版實驗

當智能革命全面顛覆就業市場之際,大家實在毋須有任何憂慮——皆因無論擁用什麼專業或技能,皆必然很快會被人工智能取代,憂慮也沒有用!反過來說,如何在傳統僱佣關係以外,尋找到另類生計來源以至生活意義,才是最值得大家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