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溫哥華博物館,撲面而來是佔據整幅牆的威尼斯地圖,展現著城區不同地段的迷人風貌。細看之下,在原有紅磚建築物之上,還加建了一組色彩繽紛的貨櫃組合屋——設想那就是貝聿銘在古樸莊嚴的羅浮宮前面,加上了外星文明般的玻璃金字塔。
由聯合國難民公署和歐洲文化中心合辦的GHETTO展覽,最先出現於2021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並於2022年及2023年分別移師加拿大東岸和西岸,它被稱為一個「理論改劃」(theoretical rezoning)項目,意味那其實是個刺激思考和交流的思想練習。負責溫哥華展覽的是本地的Henriquez Partners Architects。
在溫哥華的「理論改劃」中,Henriquez把七彩貨櫃組合屋搬到假溪,懸浮在溫哥華博物館對開的淺灘上,與市中心的高聳建築群遙遙相對。驟眼看去,那長長一列凹凸高低的色塊,感覺就是佛羅倫斯的老橋(Ponte Vecchio)——那是條擠滿了商店和房子的多功能橋。
GHETTO項目的核心理念,是打造難民和遊客各半的居住單位,通過遊客租住賺取的收入來支援難民的需要。正如一幅名為「動機」的展板(上圖第三行)指出,上述簡單的財富再分配機制,已包含了「包容」、「倡議」、「歸屬」和「協作」等多重意義,讓人們能重新思考城市空間和資源誰屬,以及每名市民的權利和責任問題。
正如另一幅名為「發展項目元素」的展板(上圖第二行)呈現的,整個項目的空間運用劃分為三個層次。其中升高的貨櫃組合屋主要提供居住單位,其下方騰出的空間則構城民共享的公共領域,並促進著GHETTO與城市其他地方的交流互動,至於其上方則可打造成綠化的空中花園,甚至可以局部作為生產食物之用。
事實上,貨櫃組合屋作為建築師重構城市的想像資源,在世界各地已屢見不鮮。在香港,近年當局大力推動的社會共享房屋,不少項目便是利用貨櫃組建。例如位於南昌街的是全港首個案例(下圖左上),近期落成位於欽州街的,則是市區內最大型的同類項目(下圖右上)。然而為人詬病的是,不同項目皆欠缺起碼公共空間,令它們看來更像真正的ghettos。
尤記得我多年前到首爾之際,也曾到訪過「倉洞Platform 61」的項目,同樣利用了七彩貨櫃組合屋,打造成一個文青喜愛流連的文創基地(下圖第二行)。正如我在《再造香港》(2016)一書中指出:「閒置土地往往難以善用,原因之一乃是硬件基礎配套不足,往往要投入巨額資源,搭建他需要較長時間;但由於倉洞Platform 61 只是用舊貨樌組裝而成,成本很低,可發揮升級再造的效果,同時亦能讓閒置土地得到美化。而且舊貨櫃組裝拆卸相當容易,因此亦可以在不同的閒置土地上遊走,令整個項目維持著一種不確定的隨機性和流動性。」
這些來自各地的迥異項目,難免令人想到市中心東區的露宿者問題,作為溫哥華城市管理的頭號問題,是否同樣能藉著空間創意運用,帶來不一樣的解決方案想像?早前我們曾經介紹過的多倫多「微庇箱」,是否又能激發更大規模的改革實驗力量?它們是否又能令人們重新思考,城市空間和資源誰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