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圖片來自:https://vimeo.com/854853795 (內含紀錄片的片段)
邀請教會友人看溫哥華電影節的《Waakape》(2023),是這部紀錄片的首映禮,還碰上了真相與和解日,導演祖孫三代同堂出席。可惜友人未能赴會,電影票也浪費了。
「Waakape」是Ottawa一帶Cree語言「未來」的意思,電影是導演Jules Arita Koostachin半自傳式的紀錄片。片中主要人物還包括她曾讀寄宿學校的母親Rita、二十多歲的漂亮兒子Asivak,還有溫哥華鄰近Mission寄宿學校倖存者的兒子、三個子女的單親爸爸和詩人Joseph。他們都是首映禮席上的嘉賓。
最初我還以為這是追查寄宿學校被抹去的歷史的影片。但除了初段Rita談到她的童年和寄宿學校的悲慘經歷,影片大部分均集中描述倖存者和家人們的關係,自然亦涉及跨代創傷帶來的遺害和挑戰。影片形容Rita等「倖存者」是「戰士」(survivor warriors),正好反映她們正如何直面過去傷痛,並且共同奮力創造走出傷痛的未來。
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幕,是Jules不無綳緊地面對著鏡頭(相比之下,其他人物反而顯得比較放鬆和釋懷!),細述她童年時遭母親遺棄的感覺,以至她發明了如「mixed brown」這些形容詞,來表達她當時混亂和複雜的情緒——母親彷彿從來沒有活在她的生命中,甚至簡單如對女兒擁抱都欠奉,令Jules的童年只遺下孤獨、恥辱和憤怒,而她最後選擇在15歲離家出走——影片是如此巨細無遺地,將寄宿學校經歷帶來的跨代創傷,赤裸裸地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直到近年,Jules通過追溯自己和母親的大半生,方得以與Rita重歸和好。作為UBC的博士畢業生、專門研究原住民映象論述的導演,Jules正好藉紀錄片作為自療的方法。
至於Jules的兒子,一頭長髮、著戴入時的Asivak,則經常帶著開朗的笑容,彷彿遠去的創傷早已不留痕跡;但當談到外祖母和母親的經歷時,他仍難掩那份悲憤的神色。作為加拿大原住民,Asivak彷彿和時下歐洲裔年輕人無異;但原住民的文化背景卻激起他的使命感,力圖為家人和民族彌補她們失落的過去。例如當聽見Rita說很久沒有吃野豬肉,Asivak竟花了數個月去學打獵,然後把野豬肉帶回外祖母的面前。
影片放映之後,看著祖孫三代一同走到台上,其樂融融地說笑談天,我深信她們已能通過直面過去,找到了重拾原住民尊嚴的未來——但我這種信心,又能寄諸多少倖存者及其後代身上?
我想《Waakape》帶來的最大啟示,是加拿大寄宿學校的歷史絕對並非過去式,而是活生生地傳留在當下原住民的生活中。Jules通過大特寫的鏡頭、通過自己的現身說法,坦然地把內心的陰暗面公開——假如你仍不相信寄宿學校的跨代創傷,是時候應該再找個機會,看看這部珍貴的紀錄片。
就加拿大寄宿學校的某些真相及和解建議:https://anglicanplanet.net/truth-and-reconciliation-commission-main-recommendation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