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t. Mary’s寄宿學校的正中央,有一座叫做Chapel的禮堂。儘管內內外外的天主教陳設早已移去,但當午後陽光穿過狹長的彩繪玻璃,灑落在牆壁和地板上,紅綠黃藍夾雜的光影斑駁陸離,那種神聖的氛圍便頓時重現,為這學校重添一抹幻魅(註)。
正在Chapel中舉行的,是一個關於寄宿學校歷史的油畫展覽。這是鄰近一所中學的美術課學生,借助寄宿學校倖存者的經歷,用油畫表達出他們對一段傷痛歷史的感懷。雖然我早已在網上看過這批油畫,但實際尺碼卻遠較原先想像的巨大,幾乎佔據了逾半個Chapel。再加上這裡的特殊環境和氣氛,近距離觀看的衝擊還是特別強烈。
St. Mary’s是眾多惡名遠播的原住民寄宿學校之一,它位於Mission市東側一處小山崗上,由溫哥華駕車一小時便到。寬廣的菲莎河在正南方緩緩流淌著,四野是空濶的球場、草坡和小樹林。學校早於1863年成立,現時校舍則建於1961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學校直到1984年才停止運作,距今還不到40年。這是卑斯省最後一所關閉的寄宿學校,亦是位於菲莎河谷、距離溫哥華最近的一所。
油畫展覽的主角是Beatrice Silver,住在菲莎河對岸不遠處的Sumas保留區,曾被強迫在寄宿學校渡過六年時間。這天她的心情顯得特別平靜,和我們上次見到她時不太一樣。正如Beatrice在演講中提到,她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回到學校,因為這裡實在勾起太多沉重的童年回憶。Beatrice在2019年出版名為《Lexeywa: I Pass The Torch To You》的口述歷史,正是學生創作這批油畫的主要依據。
Beatrice在演講中又特別強調,已出版的內容乃是「凈化」的版本,因為需要照顧學生的承受程度,隱去的部分主要是關於性侵犯的描述。以往她和在場倖存者過去面對的,主要是暴力責罰的摧殘;但在她們熟悉的同學中,不論男男女女,皆曾遭遇廣泛的性侵傷害,個別女同學還曾被迫墮胎。這顯然正是大量寄宿學校學生不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主持展覽的Heritage Chief Chris則指出,追尋寄宿學校歷史並非要回望過去,而是要建設一個更公平和機會平等的未來、一個讓原住民活得尊嚴的加拿大、大家能夠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這反映雖然「真相與和解」工作近年有不少進展,但原住民仍普遍面對結構性歧視,寄宿學校倖存者及其後代,仍然未能走出殖民主義禍害的陰影。
自從Kamloops發現大量骸骨而震驚全球,位於加拿大各地的寄宿學校,亦相繼展開搜索工作。自2022年8月起,St. Mary’s開展了地下雷達探測工作,鄰近Chilliwack的Coqualeetza Residential School和Yale的All Hallows Residential School,亦有同類工作正在進行。在2023年9月20日公布的報告,顯示三家學校合共新發現158具兒童骸骨。
碰巧我最近在讀Rupert Ross的書,他說有次聽到倖存者分享,對方向與會者只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讓我哭?意思是在寄宿學校的時期以至日後的經歷中,他都被規訓著必須遵從主流社會的準則,不能輕易釋放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和現代都市人特別注重「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恰恰相反,倖存者以至普遍原住民已被抑壓至「情緒無感」(emotional numbness),這正是倖存者及其後代仍普遍面對的後遺症。
我想除了飽受折磨原住民以外,「情緒無感」其實同樣可以指向我們這些活在主流社會的都市人。我們生活在高度割裂的原子化社會,人際關係本就變得極為支離破碎;我們欠缺社區和社群生活,終日浸沉於麻木的物質消費;我們依賴高度專業化的政經體制,盲目相信專家之後大可不聞不問。
正如Ross指出,我們不單單需要外在的、客觀的、理性上(rational)的認知,同樣需要內在的、心靈的、關係上(relational)的認知。通過對原住民的了解和學習,正好亦為我們提供了自省改進的動力。
關於Ross的書,有機會再詳談!
註:這是網上找到關於學校的一段影片: https://youtu.be/SahC2X70ou8?si=9TvVqJxH10flt8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