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帝國》與後自由主義(系列之一)

在NHK電視劇《十七歲的帝國》(2022)中,202x年的日本飽受人口老化和經濟萎縮困擾,日本政府決定展開Utopi-AI計劃,試驗以人工智能接管地方政府,實行「算式管治」(Algocracy),讓垂死的邊陲城市復甦起來。由三部超級電腦組成的超級人工智能梭倫,選擇了17歲高中生真木亞蘭作為總理,讓亞蘭和一班年輕人在智能科技的協助下,著手打造一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城市。

阿蘭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廢除原有的市議會,摒棄私相授受的老人政治。他通過鋪天蓋地的網絡和智能裝置,直接收集和分析全體市民的意願,以全民公投和直接民主作為決策的依據。阿蘭提出的重要措施還包括大量裁撤市政府人員,將騰出的預算直接用於市民身上。

然則,阿蘭和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又是一個烏托邦抑或敵托邦的國度呢?

Yuval Noah Harari在《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Homo Deus: The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2016)曾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人類歷史同時亦是「人看書」的歷史——人通過書本累積知識、建立合作關係、形成集體力量並統治地球;但時至今日,人類正歷來首次進入「書看人」的階段。

他所指的是Amazon的Kindle電子書,能全面紀錄人的閱讀過程,包括從哪個網頁跳到哪個網頁、哪本書跳到哪本書、哪頁起至哪頁止,盡皆都一目了然。在不久的將來,還可以通過各種電子傳感裝置,洞悉表情面貌身體的微小變化,測知用戶對不同內容的反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盡在掌握之中。

直至現時為止,人們的關注焦點仍主要集中在網絡私隱。在鋪天蓋地的電子監測系統包圍下,一舉一動皆悉數被監控紀錄。不但在專制政權、就算是在號稱民主的國家,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均正大受威脅。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一九八四》預言中的世界正全面實現——但這很可能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

Harari提出的上述設想,力圖論證人類不但無法逃避網絡監控,而是進一步無法再選擇接收的訊息。正如「書看人」的例子所預示的,某些隱藏在地球某處的電腦系統和運算程式,將因應你接受資訊的習慣和偏好,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分析,來決定下一步你會接受到什麼訊息——表面上是你在選擇看什麼書,實際上將是書在決定你看什麼。

這種藉人工智能度身訂造資訊的方式,實大可理解為一種「科技讀心術」。正如Harari指出,你可能不太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書,Kindle因應你的閱讀習慣來選書,可能更切合你的真正需要。推而廣之,人類往往並非如自己想像般理性,人工智能甚至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因此亦可助你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更佳」的大小決定。

事實上,對於因應個人偏好餵飼資訊的做法,我們在網絡世界中早已習以為常,照單全收。

Harari又認為,在主流經濟學家的盲目鼓吹之下,當下新自由主義的主導意識形態,將市場自我調節看成是自然法則。其最成功的地方正是說服政府官僚,心甘情願相信並承認自己是愚蠢的,因此自願將政治權力拱手相讓,依賴那神秘的市場力量、阿當·斯密所謂的「無形之手」,來為人民作出最重要的決定。說穿了,政府官僚只是被大財團官僚所取代,如此而已。

在大數據和智慧城市這類嶄新論述下,政府官僚遂可進一步順理成章地,將政治權力交托在同樣神秘的科技力量,按照其揭示的「科學法則」,更加「聰明」地管理城市和調節資源分配。其實他們只是將公帑源源注入創科企業,將其原應承擔的政治責任(以至決策的透明度和問責性),轉移給虛無縹緲的電腦程式,由此亦開啟了「後自由主義」(Post-liberalism)的時代。(待續)

 圖片來源:《十七歲的帝國》(2022)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