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屋不是地產》出版十年誌

踏入2023年,正好是出版《住屋不是地產 : 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以及影子長策會專欄創建的十周年。過去十年,房屋、土地、規劃、基建和保育等範疇,既佔據了我相當比重的研究、倡議和抗爭工作,恰巧亦標誌了香港社會政治矛盾急劇惡化的關鍵因素。

十年過去,香港早已變得面目全非、滿目瘡痍;但作為危機構成的主要背景之一,還是值得溫故知新。

自2012年梁振英上台,香港進入「盲搶地」的年代,地產霸權進一步嚴重失衡;與此同時,以大灣區規劃為綱的中港融合,則以前所未見的速度進逼;所謂中港矛盾的全面激化,正好亦在這時期出現。及至林鄭提出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以至修訂《逃犯條例》,在在皆顯示特區政府不但脫離民意,甚至已完全脫離香港現實。

脫離香港現實的,不但是香港高層的政商精英,還包括了「德高望重」的尊貴學者;「政商學勾結」可被概括為香港的致命因素,但主流經濟學者所作的孽,卻在客觀超然的學術包裝,加上香港對自由經濟近乎邪教般的迷信下,完全沒有被揭示出來。我在2022年出版的《經濟學?講呢啲!》,正是希望在這範疇略作補白;但學術範式的抽象討論,卻總無法惹起大眾的廣泛關注。

在此謹節錄《住屋不是地產》的第2.3章「自置居所的意識形態」特別是針對香港大學王于漸《香港長遠房屋策略和港人港地》(2013)的批判,整篇第2章則已上載於此。該書對房屋政策提出扭曲、即近變態的分析,恰巧亦為官方主導意識形態鳴鑼開道;該書甚至「啟發」了我們,以至深感創立影子長策會加以抗衡的必要。若想對上述兩書深入了解,亦可在連結中找到各大學圖書館的位置。

正如近20年前上映的《無間道II》指出:「出得嚟行,預咗要還!」謹此呼籲讀者去信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或是王于漸本人,和他們計算一下過去對香港作過的「貢獻」。

2.3自置居所的意識形態

儘管自置居所需求的形成,涉及特定的社會歴史條件,並有賴外在的制度環境配合,但在過去近三十年,它卻早已被塑造成一成不變的金科玉律,彷彿自有人類社會以來,自置居所皆是全民追求的共同目標。歸根結柢,這其實和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泛濫,私營化和金融化政策理念的主導,具有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尤其是貌似科學包裝的經濟學說,既深受政府和私營部門的權威認可,亦搶佔日常媒體輿論的大小地盤,「官—商—學」一體化的論述生產體系,難免成為建構自置居所迷思的主要推動力。

前港大首席副校長、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的近作:《香港長遠房屋策略和港人港地》(2013),正是著力打造此類意識形態權威的表表者。作為香港知名的經濟學者和房屋問題專家,王于漸在特區政府決策過程中的影響力,可說已是個公開的秘密:1998年,董建華推出七成自置居所政策和租置計劃,梁振英作為房屋政策主要負責人,王便是主要的智囊和倡議者;到了十五年後的今天,當梁振英政府再度重提久違的自置居所理念,王的著作亦剛好在此時此刻面世,公眾對當中的建議就更不能掉以輕心。

簡略而言,王于漸新書的主題是重提租置計劃,並建議(不無令人驚奇地)將自置居所比率提高至八成。此一方案的重點在於:將現行公屋及居屋政策合二為一,統稱為「資助房屋計劃」(Subsidized Home Scheme),讓所有合資格申請人選擇「可租可買」,樓價為中低收入家庭可負擔的水平,購入單位五年後即可毋須補地價自由轉讓。以下是王于漸所宣稱的資助房屋計劃的優點(31—33頁),以及本文提出的質疑:

王于漸資助房屋計劃的優點理據質疑
一、釋放經濟價值資助單位的土地是寶貴資源,交由住戶自由運用,可充分發揮其價值,由此溢出的經濟效應令全民受惠將公屋商品化只是釋放其交換價值,未必提升使用價值,反而增加社會對地產業的依賴,製造市場波動和經濟泡沫,無助香港尋找新的經濟動力
二、增加上流機會割價向住戶送出地權,讓八成市民擁有居所,可大大改善社會流動的機會,縮小人生起步點不同的差距人人共享土地權利固然無人反對,但對於那些超出申請資格,又或輪候上樓市民卻不公平;過度放任流轉,只會令無節制的市場力量,驅動如森林定律般的汰弱留強,令資源迅速再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三、減輕庫房負擔出售公屋不但減輕庫房負擔,甚至能帶來額外收入,增加對弱勢社群照顧特區政府並無短期收入不足問題,將公屋居民與弱勢社群的照顧對立是假命題
四、解決私人住宅短缺資助單位日後自由放售,可解決房屋短缺的問題,對穩定樓價有一定的幫助放售資助單位,只意味戶主套現購入更大更貴單位,在總體住宅供應並無增加下,反而進一步刺激樓價上升;出租公屋單位數目則相應減少,令輪候上樓市民利益受損
四、取締寮屋及取代丁屋以資助房屋計劃作為寮屋收地補償,將對住戶較為吸引;最終亦可通過它來取代丁屋政策寮屋居民長期依附土地,體現地權屬天經地義,但卻不等於資助房屋計劃是適當手段;丁權則只應體現在村界之內,毋須政府撥地或增撥資源解決

此外王于漸還認為,八成自置居所不但可以根治香港的房屋問題,更可處理香港面對的五個基本政治經濟問題。以下是王于漸所提的相關理據(36—38頁),以及本文提出的質疑:

王于漸:五個基本的政治經濟問題理據質疑
一、滿足市民對可負擔價格的住屋需求在開放型經濟下,難以負擔高地價的市民,能通過資助房屋計劃滿足住屋需求置業和住屋需求不應被混淆,提高自置居所比率未必就能真正滿足住屋需求
二、就以住屋作為儲蓄保值、社會進階的關鍵作用作出回應同上資助房屋過度放任流轉,只會令無節制的市場力量,驅動如森林定律般的汰弱留強,令資源迅速再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三、認識到今後長期內,賣地仍然是庫房的重要收入住戶享有土地最大價值,方能有效運用,間接鞏固政府財政來源擴大社會對地產業的依賴,無助香港尋找新的經濟動力,只會令稅基變得愈來愈狹窄
四、盡量降低物業市場,定期形成泡沫的制度性風險資助單位資產值內含政府補助,在周期性的商業起落中獲得保障,令業主較能抵禦樓市波動的衝擊片面強調樓市受外圍經濟環境的左右,忽視政策對樓市泡沫形成的潛在作用,這在1997—2002年已表露無遺
五、確保土地和物業發展,與融合策略相輔相成絕大多數家庭有樓在手,資產有了保證,目前的「圍城」心態自會消除,豁然面對香港同時與內地和全球經濟的融合極度低估了中港矛盾的政治文化面向;即使單從經濟角度,資助房屋過度放任流轉,亦難達到保障港人優先的效果

針對所謂「五個基本的政治經濟問題」,資助房屋計劃和八成自置居所比率,充其量只能解決其一:「滿足市民對可負擔價格的住屋需求」;而對其四:「盡量降低物業市場,定期形成泡沫的制度性風險」,就更是製造而非解決問題的主要因素。就在不足十年前,香港仍有數以萬計負資產人士,王于漸(以至梁振英?)卻置若妄聞,竟簡單地將樓市泡沫歸咎於「周期性的商業起落」;沉重歴史教訓轉眼間已忘卻凈盡,現時樓市再度呈現脫離實際的虛高現象,彷彿政策偏差亦毋須為此負上任何責任。

歸根結抵,以王于漸等一群經濟學家為首的新自由主義者,所推崇備至的半賣半送公共資產,表面上是還富於民,實質上是還富於商—為普羅市民儲備足夠的首期,然後盡皆向一小撮地產商進貢。這套理論簡單地將政府與市場二分,卻漠視無節制市場的破壞力量,其實早已在近年大小的金融危機中盡顯—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正是由克林頓政府置業資助政策種下的次按危機禍延。當全球自由經濟的幻想早已破滅,新自由主義者仍抱持1970—1980年代的「成功經驗」,緬懷香港上一代人「白金升降機」的黃金年代,深信地產市場所創造的財富效應,能帶來安居樂業和社會穩定,自始至終,郤無視向地產業傾斜帶來的種種惡果。

正如王于漸在書中提及,2008年英女皇到訪倫敦經濟學院,問各大教授為何無人預見金融危機,所得到的回覆是:「危機的起因雖多,但未能預見其來襲時間、幅度和烈度,及時制止,主要是國內外一眾智者集體欠缺想像力,未能探明其對整體系統的風險。」對此王的批語是:「筆者在此引述,並非為這卓越而傲慢的專業向讀者謝罪,而只是說明洞悉先機之難。」卓越與否其實早已路人皆見,所差的只是當局者迷而已;至於傲慢,則其帶來的遺害之深,教授顯然亦未有汲取應得的教訓。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