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經濟
台灣東部的旅遊業近年異常發達,就連香港人也趨之若鶩,東海岸的梯田都變成了財團的囤地,觀光民宿為當地打造宏大的「發展願景」。但阿美族原住民最終得到的是什麼?原來美麗的生態和環境變成了商品,或許會帶來巨額的財政收入,或許會創造一些底層職位,或許會令東海岸重新變得「繁榮興旺」;但原住民卻失去了世世代代生活其上的土地,失去屬於自己的部落,失去自己。
恰巧號稱仍「最有良知」的曾俊華,亦大談香港是外向型經濟,不能只盯著七百萬人的市場——這到底是香港面對的客觀現實,抑或只是當權者打造的神話?相信沒有人會同意香港閉關自守,但到底我們應該先認清能力和優勢,踏實做好自己的本份;抑或一開始就盯著數千里外遙遠未知的所謂機遇?到底應該先問問我們的年青人,他們想要怎麼樣的發展;亦或不問情由,就驅趕他們在「一帶一路」上拼命衝?
其實只要稍稍翻一翻書,便知Michael Porter原來講的「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所涉及的四個重點包括:生產要素的條件、繁雜的消費需求、相關的配套及支援產業和具競爭性的企業經營環境及策略,全是關於內部的優勢因素。1一味只懂投其所好,投機奉承,又算是哪門子的競爭優勢?
部落生活
在《太陽的孩子》裡,「部落」可能是最常出現的名詞。由於它主要指台灣原住民生活的社區,因此在香港很少會用上這類名詞。但正如導演指出,整個台灣本來也就是一個部落。這難免讓人們重新思索,其實所有貼近土地、生態和社區的生活模式,同樣可以稱作部落。
在香港,也有不少關於「在地」或「本土」的討論。可惜的是,不少討論皆只面向什麼是「非本土」,什麼是非我族類,什麼不是香港人,把焦點放在什麼是我們不想要的;而不是真正重認我們的土地、生態和社區,重認我們的部落,重認自己是誰。
守護家園
阿美族的成員齊心出力,修繕水圳,修復水源,令海稻米復耕看似的遙不可及的夢想成真。曾幾何時,大家也曾經確信香港農業已經息微,再沒競爭力,應該隨著「社會進步」而遭淘汰。直到近年,大家才漸漸明白健康比財富更可貴,土地、生態和社區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農地產」不知要比「房地產」重要多少倍。
直到有一天,特區政府說要推《新農業政策》,卻隻字未提農地的問題,反而大談高科技和大資本,並把所有農業都關進一個約80公頃的、名叫「農業園」的「主題公園」中,讓人不知是什麼葫蘆賣什麼藥。正到今年一月施政報告的第126段:「現時本港約有4,000多公頃農地,當中約15%為常耕農地,其餘多數荒置。政府主動支持本地農業發展,同時將會研究在規劃及土地管理上充分利用優質農地,透過整合釋放部分不再適合耕種的土地作其他用途。」
把農業都關進「主題公園」又或科學園、植物工廠裡,把農地都用來做地產——這是施政報告首次披露的絕望真相,比台灣那些做觀光民宿的財團要高明多了。但真正願直面問題、認清真相的有幾人?願意了解並回應這背後資本操作的又有幾人?說要「守護家園」卻只懂破壞的又有幾人?
或許,「你永遠無法喚醒一個裝睡的人」,這才是香港的真正問題所在,才是「香港的孩子」和「太陽的孩子」主要分野所在。
1鄒崇銘、韓江雪(2015)《這一代的鬱悶:從消失中的香港到世到世代之戰》。香港:印象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