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勝在有孖寶兄弟!

螢幕快照 2015-09-05 下午02.28.37

旋轉門大家用得多,小時候可能還會玩上半天,躲在其中久久不願出來。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它到底是怎樣運作的呢?又有否想過:香港正是一個由資本推動的巨型旋轉門?這「資本旋轉門」大致上由三扇門組成,一般評論只會一件件拆開看,但就難免無法一窺它的全貌:

一、基建生產:

1985年開始,政府會將地價收入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只限用作基建的「非經常性支出」,這便啟動了「資本旋轉門」——與土地有關的收益撥入基金,基金內的公帑再投放工務工程,形成不斷製造土地、興建基建工程的循環。正如中大前副校長廖柏偉近期提及,1980﹣1997年地價總收入為3,092億元,工程總開支則是2,184億,因此「地價凈收入盈餘」為909億;1997﹣2013年地價收入上升一倍至6,104億,但開支卻上升了一倍半達5,542億,盈餘僅為562億。1廖柏偉是特區政府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成員,他原試圖告訴大家,地價盈餘偏低不足支持經常性支出的增加;但他卻竟完全沒有注意到,問題關鍵是工程開支增長過快,基建愈益成為低效低能的「大白象」工程!

然而,基本工程開支只是個開端,2014年財政預算曾俊華建議拿出2,200億,成立「未來基金」發展基建,才是將來真正的戲肉所在。正如林茵和林芷筠指出,由於中國人向有「積穀防饑」觀念,因此財爺打出「為未來儲錢」的旗號,很少有人會反對,但其實這是套花錢而非儲錢的語言偽術。實際情況是:目前7,500億的財政儲備看似很多,但截至3月底基建負債已達3,487億,接近財政儲備的一半。已上馬各項目成本合共7,014億,剛好跟所有的財政儲備相若。但近年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屯門西繞道及赤鱲角連接路、沙中綫、蓮塘/香園圍口岸、西港島綫全部超支,完工日肯定還遠不止此數。

二、住屋消費:

基建不能無止境地生產,它必須找到足夠的使用者來消費,才能讓「資本旋轉門」繼續運轉。1987的《長遠房屋策略》,首度提出了「私營部門優先」的概念;1998年董建華進一步提出,將自置居所比率提升至70﹪,並推出租置計劃及首次置業貸款計劃。樓市泡沫爆破後,一直要等到2012年梁振英參選,方重提「鼓勵自置居所,搭建置業階梯」的理念。但相對於以往買樓炒樓成為向上流動的普遍途徑,回歸後香港經濟起伏,大專擴充造成人才過剩,即使大學畢業生亦要面對職位零散化,難以應付置業首期和按揭的沉重負擔。

自置居所需求涉及特定的社會歴史條件,但在香港卻被塑造成一條金科玉律。廖柏偉的老拍檔、前港大首席副校長王于漸曾是董建華的主要智囊,在近作《香港長遠房屋策略和港人港地》(2013)中,更建議將自置居所比率提高至八成,及將現行公屋及居屋政策合二為一,統稱為「資助房屋計劃」,讓合資格申請人選擇「可租可買」,樓價為中低收入家庭可負擔水平,購入單位五年毋須補地價自由轉讓。這樣將公共資產半賣半送,表面上是還富於民,實質上是為普羅市民儲備足夠的首期,確保買樓炒樓活動有人承接,卻漠視無節制市場的破壞力量,把十多年前數以萬計負資產的慘痛經驗拋諸腦後

三、利益分配

然而,單靠生產和消費環節,「資本旋轉門」還未能完成自轉的規律,它最終仍須通過有效的機制,將公帑和市民的血汗錢巧妙地轉到發展商的手上。旋轉門今次又來到了廖柏偉這邊。他早前曾建議政府以「資助計劃」取代居屋,每年推出若干土地供發展商競投,並加上限時限呎限量的條款——樓盤必須盡快公開發售,樓價不限,一般置業及受資助人士均可認購,由此居屋和私人市場不再區分。受資助人士幾年後可將單位自由轉讓,只須償還當年建築樓面地價即可,可像其他業主般享受樓價上升的利益。2

說穿了,這種「私營居屋」的特點無非在於:發展商可以更低價投地,並且無風險地接收受資助的穩定客源,穩賺更巨大的地價樓價差額。這難免令人想起四叔亦一度提出,免補地價興建年青人「上車盤」,兩者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廖柏偉和王于漸,堪稱香港「資本旋轉門」的孖寶兄弟!試問長期支撐香港的樓市泡沫,打造向上流動的置業中產夢,又怎少得地位尊貴的經濟學家們,在背後付出大量的努力和強力的推動?至於影子長策會的新書《住屋不是命運:窮房族進化的5大基因》,危言聳聽,妖言惑眾,擾人清夢,奉觀大家還是少看為妙!

1 Liu Pak Wai, “Land Premium and Hong Kong Government Budget: Myths and Realit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stitute of Global Economics and Finance Working Paper, February 2014.

2 廖柏偉:〈免地價資助置業比復建居屋好〉,香港:中央政策組。 http://www.cpu.gov.hk/doc/en/commission_strategic_development/csdsub_liupw050911.pdf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