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崇銘

過去十多年,我都在香港理工大學任教,主要範圍包括「政治/政策」、「地理/城市」和「經濟/階級」三方面。通過這個網站的分類和標註,大家亦可更了解我的研究和實踐範疇。

其中「經濟/階級」應屬最重要的部分,大致來自「經濟社會學」的學術背景,並深受韋伯和馬克思的理論影響。此外亦可再細分為以下方面:

~階級與經濟:較多受Pierre Bourdieu和早期Erik Olin Wright的影響,並反映在「世代論」的著作中。

~地理與經濟:較多受David Harvey和Jane Jacobs的影響,並反映在「城市研究」的著作中。

~全球化與另類經濟實踐:較多受Karl Polanyi和晚年Erik Olin Wright的影響,並反映在「公平貿易」、「社區經濟」、「共享經濟」和「開放合作」等著作中。

到了近年,則更進一步把重點放在新自由主義和芝加哥學派,以及它們作為眾多問題的根源。因此又衍生出以下方面的眾多範疇:

~產權經濟學:較多受2009年諾奬得主Elinor Ostrom影響,港大Danny Lam是她的門生,但不要忘記Michel Callon和Charles Eisenstein這些名字。政治面向有Macur Olson、John Rawls、Rudolf Meidner和Louis Kelso,美國的桑德斯和英國的郝爾彬。

~行為經濟學:從三位諾奬得主Kahneman、Shiller和Thaler出發,但亦引入發展和制度經濟學家的視角,另見〈社區營造和設計思維〉一文。

~知識經濟學:從三位諾奬得主Lucas、Romer和Tirole出發,但亦遍及Jane Jacobs、Michel Bauwens和Jeremy Rifkin等人,另見《後就業社會》一書。

~環境經濟學:不問可知,Schumacher是大家的老師,Kumar是他的承繼人,還有幸在香港碰面。近年Tim Jackson和Kate Raworth的書都很好,另見「港生善願」(FB)。

~基建及地產霸權:又是David Harvey和Jane Jacobs,可直接用於認識當下香港,值得一提再提。

~公共空間及城市共同體:集以上所有範疇的大成。

~(真實的)經濟史:Micheal Hudson, David Graeber, Fernand Braudel, Karl Polanyi, Antonio Gramsci, Giovanni Arrighi, Carlota Perez, Peter Frase, Yuval Harari…關於芝加哥學派的《Knowledge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Chicagonomics》、《Rethinking Chile’s ‘Chicago Boys’》和《The Inside Job》…

~其他經濟範疇:張夏準和CORE ECON都提供了重要的教材,前者眾多講座的錄影深入淺出,發人深醒,非常難得。SROI和TEEB是重要分析工具,可惜未及進一步研究。許寶強和曾澍基的著作也很重要,後者對聯繫滙率、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分析,必須記住。

在近年相關的社會實踐中,土地正義聯盟、土地教育基金、影子長策會、港生善願、家家士多和家家廚房是較主要的嘗試。

**這個部落格選輯了我近年的書籍和部分文章,其餘未能盡錄的作品,可散見於「影子長策會」(FB)、《明報》、《香港01》和《香港獨立媒體》。

**關於我近年出版過的著作,可參考毗鄰的「著作概覽」和部分書的簡介。

**關於我近年講座的錄影,可參考網頁底部的「講座系列」簡介。